《水浒》是末世小说,呈现了末世悲凉。《水浒》故事,乃至所有《水浒》续书,都写于末世,只是多数作者倾向“从大乱走向大治”,《水浒》却直面现实,其中包涵了几重意味。
其一,批评“重文抑武”的世风,导致人人虚伪,丧失豪气。
其二,揭出“官逼民反,乱自上作”,连林冲、杨志这样备受屈辱仍不愿为寇的人,最终也被逼上梁山。
其三,表达“市民阶级对于封建阶级统治者‘对内主剿’,‘对外主和’的痛恨”(茅盾先生语)。
其四,向往真性情,赞美义气。
李贽说:“敢问泄愤者谁乎?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……是犹以小力缚人,而使大力者缚于人,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?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。”李贽建议君主和朝廷重臣都应读《水浒》,不再使有才能的人(即大力大贤)被困下层,致天下板荡。
《水浒》犹如一座花园
《水浒》堪称写作技法的宝典。
金圣叹说:“夫固以为《水浒》之文精严,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……何谓之精严?字有字法,句有句法,章有章法,部有部法是也。”他认为,“《三国》人物事体说话太多了,笔下拖不动,踅不转”;“《西游》又太无脚地了,只是逐段捏捏撮撮,譬如大年夜放烟火,一阵一阵过,中间全没贯串,便使人读之,处处可住”。
金圣叹的意思是,《水浒》的结构更优,“《水浒传》七十回,只用一目俱下,便知其二千余纸,只是一篇文字”。看上去是一个个中篇故事,却自成一体,一口气就能读完。正如茅盾所说:“如果拿建筑做比喻,一部长篇小说可以比作一座花园,花园内一处处的楼台庭院各自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单位……好比各个自成格局、个性不同的亭台、水榭、湖山石、花树等等形成了整个花园的有雄伟也有幽静,有辽阔也有曲折的局面。”
茅盾的《子夜》便采用了这一独特的、中国特色的结构。
结构之外,《水浒》情节设计极具波澜,“写极骇人之事,却尽用极尽人之笔”。金圣叹概括了其中的15种“文法”,即:倒插法、夹叙法、草蛇灰线法、大落墨法、绵针刺泥法、背面铺粉法、弄引法、獭尾法、正犯法、略犯法、极不省法、极省法、欲合故纵法、横云断山法、鸾胶续弦法。
写人鲜活是《水浒》的另一亮点,李贽赞为:“《水浒传》文字原是假的,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,所以便可与天地相始终。即此回中李小二夫妻两人情节,咄咄如画。”
“落后因素”从天而降